在我国,对于坏消息的告知,一般都是实施保护性的措施。我刚当医生的时候,老师就跟我说,不要把坏消息轻易地告诉病人。而在美国,医生一般都是直接告诉患者坏消息的。现在,我国的《执业医师法》要求医师应当如实地向患者或家属先容病情,但是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后果。作为医生,怎么能把坏消息告诉患者,又让患者不受刺激,这其实是很难把握的一件事。
告知坏消息,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正确的对象。
我是一个肿瘤科医生,每天都接触很多的坏消息。所谓坏消息,就是与大家希望值相反的使人悲伤的消息。医疗上的坏消息有很多,包括癌症、截肢、瘫痪,以及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等。
有一次我出门诊,一位患者家属先进来,跟我说:“大夫,您千万别告诉我父亲,他还不知道自己这个病。”等患者本人进来,谈到病情的时候,他的儿子赶紧跟他说道:“您出去吧,我跟大夫说。”患者出了诊室后,我对患者的儿子说:“你这态度,你爸能认为这是好事吗?你让他出去,这个行为本身就告诉他这个病很严重。”
那么,大家要怎样告诉坏消息?我认为有几个点需要把握:
第一,正确的时机。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,选择合适的时间点把坏消息告诉病人。大家绝不能是在病房里走着,甚至还抽着烟,来这么一句“你这病理结果出来了,是癌症”,说完就走了。而是要先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,如果病人本来就很脆弱、非常敏感和紧张,你就要掂量掂量,这个坏消息今天能不能告诉他。
第二,正确的对象。一般来说,医生可以选择患者家庭里很重要的家属作为告知对象。大家一个学生,跟患者的亲属谈了一个小时,最后发现对方根本就不是家属,而是他亲戚的一个朋友。一般我在跟患者家属谈话时,一定会先问“您是谁,您是家里什么人?”另外,要注意的一点是,当要告知的是特别重大的坏消息时,一定不要当着所有家属的面宣布这个坏消息,而应该找这个家中的关键性人物,跟他认真地谈这个事儿。
向患者本人告知坏消息要讲究策略、因人而异。
医生能否直接和患者谈坏消息呢?我认为,未尝不可,但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、一个独立的空间,来告诉患者坏消息。为此,医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比如,对于直肠癌患者,他能不能保肛,愈后是什么样的,这些医生心里都要有个底,然后才能去和患者谈。
把坏消息告诉病人的时候,一定留出充足的时间,进行充分的沟通。我根据自己的经验,总结了3个基本点:一是问患者“你想知道什么”。如果患者说“我想知道我这病严重不严重”,说明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,对自己的病不知情。二是看患者“已经知道了什么”。如果患者说“哎呀,我已经看到化验单了,是胃癌”,说明他已经知道这事儿了。三是告诉患者“我有办法”。比如,我会这样说,“你现在是一个晚期的病人,我会想办法来帮助你”,这样患者就不至于在知道坏消息后绝望。
向患者本人告知坏消息还要因人而异。每个人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。有的病人特别敏感,医生就要非常谨慎。我出门诊时遇到这样一个患者,他在门口徘徊了半天,然后手脚冰凉、浑身冒着冷汗地进来了。对于这样的患者,医生在告知坏消息时,一定要避重就轻,不要说得太严重。但是有的人,比如电视剧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里的石光荣那样的人,身经百战,什么都不怕,你可以直接告诉他实情。
有的患者在刚住院时,他的心理可能还没完全转变过来,可能还想着“我还要教课”,还要怎么怎么样。这时候,医生在向他告知坏消息时,一定要说得委婉一点。我经常是这样跟患者说的,“你的病情有点复杂”、“我觉得这个不像良性的”,给他一个缓冲的空间。如果在患者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,医生直接说“你这就是癌症”“你这个癌是晚期”,那对患者来说,无疑就是晴天霹雳。他没有办法面对,甚至可能想要自杀。
对于心理脆弱的患者,在告知坏消息时一定要避重就轻,但不能告诉他“你没事”。其实,绝大多数的癌症病人,到最后都知道自己是什么病,所以瞒是没有意义的。
对于暂时需要隐瞒病情的患者,医生和护士在平时的言行中也要多加注意,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冲击。很多时候,坏消息就是不经意地被传播开来的。比如说,两个值夜班的护士聊天,“35床那胃癌,怎么怎么的”,病人可能刚好从旁边经过听见了,就完全崩溃了。有时,医生可能并没有想告诉患者实情,但你说了句“唉,35号,你赶紧照个胸片去吧”。病人拿着病历一翻看,“哟,我怎么是胃癌,家里人跟我说的是胃溃疡”。然后,他的情绪就变得糟糕。家属来了,可能跟医生吵起来,质问“你怎么能告诉他这个?”另外,对于心理脆弱的病人,在病房也要注意有一定的保护措施。比如输液盘上可以写腹腔占位、直肠占位,而不要写直肠癌,这样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心理保护。
用对比的方法,从坏消息中找到好消息。
其实,坏消息也不都是坏的方面,坏消息当中也有好消息。作为医生,大家在告知患者坏消息时,就要善于从中找出相对来说好的方面,患者就会比较容易接受。
大家有个患者是个老师,在得知自己是癌症后,她情绪特别激动,一遍遍问“为什么偏偏是我得这癌,我怎么这么倒霉”。我见她这样,就和她聊了起来。
“您这是早期还是晚期?”
“大夫,我也不知道啊。你看我这么好的一个人,净做善事了,怎么能得癌呢?”
我告诉她:“一个人不是因为不做善事才得癌,也不会因为做善事而不得癌。你虽然得的是癌症,其实还是可以治疗的,能做手术。”
“噢,我还能做手术,那我还能恢复工作吗?”我告诉她,现在她这种病的5年生存率是60%。她听了后,口气明显好转:“噢,那还可以啊。”
我又问她:“您有医保没?”
“我当然有医保了。”她回答。
“你看旁边那个小朋友,从农村来的,没有医保,没钱治。”
“啊?那我比他强多了。”
“谁陪你来的?”
“我丈夫、我儿子,他们到外边交钱去了。”
“你看你多好,一家人都陪你来看病。前两天大家有一个从中关村那来的病人,老先生自己一个人,孩子都在国外,得了癌,没有人陪伴,自己去交费。”
“哎呀,那真太可怜了。”说到这,她的心情好多了。
然后,我问她,“您多大岁数了?”
“快60了,快退休了。”
我说:“您看您已经度过了人生很美好的时光,刚才那小孩,才18岁,就已经是晚期了,没法做手术了。什么机会都没有了。”
“呦,那真是够可怜的。”这时候,她似乎有点高兴了。
从这个故事,大家看到,坏消息当中实际上是有好消息的。在告知坏消息时,大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,从坏消息中找到好消息,从而给患者自信,让他看到自己的优势,找到力量。
当医生,如果确实需要告知更坏的消息,大家就得学会换位思维,设身处地替患者想一想,以一颗真诚的心交流,可能对他们就是有帮助的。